森林覆盖率82.9%,林地面积1111万亩,活立木蓄积4490万立方米,三项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空气质量优良率、地表水水质等生态环境指数,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全省首位......绿色是黄山最亮的底色,生态是黄山最大的优势。如何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黄山市的一道必答题。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实现路径,黄山市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方面持续发力,通过推动“林业+”向多领域延伸、开发碳汇项目等诸多实践,努力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多元融合释放“林业+”乘数效应
10月1日,位于祁门县祁山镇的百草园中药材科普研学基地开园,40名小学生成为首批“体验官”。
小朋友们换上药师服,背起竹篓,在自然教育师的带领下,沿着“百草初识、药菌采撷、草药培植、身心同养、科普解码、巧手匠心”六大板块路线,开启一场本草探索之旅。
“今天,我栽种了黄精,采摘了竹荪,制作了艾草锤。”就读于阊江小学五年级五班的叶启凡说,通过体验了解了许多常见中草药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以及药用价值。
百草园中药材科普研学基地由祁门县林业开发有限公司建设,种植中草药95个品种。“我们通过‘形、声、色、味、触’五感,激活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让原本抽象的中医药知识变得可触、可感、可玩。”基地负责人邵志聪说。
展开剩余71%近年来,黄山市通过典型引领、科技赋能、产业融合、政策扶持等推动“林业+”向多领域延伸,林药、林菌、林禽等林下经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林业+研学”“林业+文化”“林业+中医药”等多业态深度融合。
目前,全市共有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4个,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8个,省级特色林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3个,市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106家。2024年,全市实现林业产值493.5亿元,同比增长7.91%。
“小瓶盖”激活产业升级新动能
如果说“林业+”是生态价值的横向拓展,那么科技赋能则让黄山的绿色产业纵向跃升。
轻轻旋转瓶盖,内置茶粉即落入水中,3秒钟后,原本无色无味的矿泉水便“变身”为金黄色、茶香扑鼻的茉莉花茶......黄山华绿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章志强告诉记者,他们生产的速溶茶粉以成品茶或半成品茶为原料,用热水萃取茶叶中的可溶物,再经过提取、过滤、浓缩、冻干等17道工序制作而成。
速溶茶粉赢得市场青睐。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产值8299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8%。
目前,黄山市共有茶叶深加工企业13家,基底茶原料生产线近20条。奈雪的茶、喜茶等全国九成以上的新式茶饮生产商,均与黄山市相关茶企建立合作关系,并开发出东方树叶、伊利伊刻“现泡茶”、茶含片、红茶面膜等产品100余款。今年1月至7月,全市茶叶深加工规上企业产值达3.39亿元,同比增长32.48%。
今年的黄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与黄山生态环境相适应、与徽州文化底蕴相融合、与黄山城市特质相一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除了茶叶深加工,黄山市近年来还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聚化为方向,大力发展高端绿色食品、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1月至8月,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4.1%、居全省第6位,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42.1%、居全省第4位。
用好平台拓宽价值实现路径
当生态资源遇上金融创新,黄山的绿色发展故事又翻开了新篇章。
“90元一吨,成交额15840元,‘碳票’转手变‘钞票’。”4月24日,祁门县西武岭国有林场场长季东明在拿到林业碳票后,当即把176吨碳减排收益权卖给黄山市新安江山水画廊景区,用于中和该景区电力等领域的碳排放。
当日,位于黄山市的安徽省生态产品交易所,全省首批发行了5张省级林业碳票,碳减排量共计约为30万吨。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之一,黄山市充分发挥省生态产品交易所平台作用,推动全省首单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全市首笔大气排污权交易等落地,积极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今年1月至8月,平台共完成林业碳票、排污权、农权等项目交易876笔,交易额达3.06亿元。
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离不开金融支持。为此,中国人民银行黄山市分行制定出台了《黄山市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等,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生态产品支持力度,将贷款成本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绩效直接挂钩。今年2月,中国农业银行黄山分行向祁门县烟雨徽州牯牛降旅游项目发放全省首笔生物多样性挂钩贷。
此外,黄山市还推出“村落徽州”、EOD(生态环境导向开发)、VEP(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三把“绿色金钥匙”。截至8月底,共审批“村落徽州”项目21个,累计授信104.48亿元、发放贷款78.18亿元;全域开展EOD项目,其中5个项目被纳入省级库、1个项目被纳入国家库;落地VEP贷款项目3个,共获银行授信9.35亿元、贷款投放2.66亿元。
发布于:安徽省杭州股票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