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周刊 留京外史/文
一人一故事
一物一传奇
导语:根据画面自名为《读书秋树根》图,偶得此件也属有幸。今日悬挂于墙上欣赏,又想起了多年前嘉德拍卖之情形。在拍卖前先调阅了此件原作,当工作人员手持此件,老远就看到了装桢的外表,古朴典雅的白耿绢包首,透视着年代久远的自然包浆,泛黄而又有厚重感。边角部分有些脱浆少有驳落,但整体还算可以。当我接过手后,徐徐展开,一股清气缓缓映入眼帘,虽着墨不多,但让画面的气分迷漫在空中回想..... 由此就决定,只要拍价不要太理谱,稍有偏高一点也就收藏做资料了。
展开剩余80%品名:读书秋树根 设色纸本 纵88厘米 横40厘米
款识:光绪甲午秋八月,山阴任颐伯年。
钤印:任颐之印(白文)、伯年(朱文)。
任颐《读书秋树根》局部一
后记:本《读书秋树根》自署甲午即光绪二十年(1894年)八月,是年任颐为五十五岁。这个时候的任伯年用笔用墨,已经达到了信手拈来即成景的地步了。画面采用了从右下角入手,用双勾描绘出一棵参天大树,微微侧向左上方,上端树枝错综交叉,树叶已经落尽,只存下枝杆了。树根生长在杂草丛中,有二棵缠藤围绕着大树盘旋而上至树叉上,再由树叉上垂挂而下,迎风飘摇。左上侧枝杆上,两只寒鸦正反而立,虽只有两个缩影,高者微低下头凝观下着,而低者有沉思之感,且有相互关心之状矣!
任颐《读书秋树根》局部二
大树背后添几间茅屋,左右各有窗户,中间为厅,厅边放一书桌,有一高士伏案观书。屋外侧用篱笆所隔做围墙,高低疏密参差不齐,虽粗旷而尽显自然的状态。
任颐《读书秋树根》局部三
画家选用了秋冬时季做背景的枯树,尽显幽隐之隐士的环境,正时《易•履》中所言:“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孔颖达疏:“幽人贞吉者,既无险难,故在幽隐之人守正得吉”。在《后汉书.逸民传序》中道:“光武侧席幽人,求之若不及”。清代顾炎武《与胡处士庭访北齐碑》诗:“策杖向郊坰,幽人在巖户”,指幽居之士。
宋代苏轼《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诗:“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之句。可以想象一下,在秋树根下,微风轻拂,阳光洒落在书页上,不知不觉就被书中世界吸引,仿佛置身书中的空间,或许还能发现藏在树根底下的小精灵在窥视你呢!读书,让我们在树根下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和一片新天地!
作者简介:
任颐(1840~1896年),初名润、字伯年,一字次远,号小楼(亦作晓楼),浙江山阴(今绍兴市)人,清末画家。绘画题材广泛,人物、肖像、山水、花卉、禽鸟无不擅长。用笔用墨,丰富多变,构图新巧,主题突出,疏中有密,虚实相间,浓淡相生,富有诗情画意,清新流畅是他的独特风格。任伯年曾在十几岁青年时期,在太平天国的军中“掌大旗”,当时军旗较大,“战时麾之,以为前驱”。直到天京沦陷,任伯年才回家乡,后至上海随任熊、任薰学画。以后长期在上海以卖画为生。任伯年的绘画发轫于民间艺术,他重视继承传统,融汇诸家之长,吸收了西画的速写、设色诸法,形成自己丰姿多采、新颖生动的独特画风。
任颐工细的仕女画近费晓楼,夸张奇伟的人物画法陈洪绶,装饰性强的街头描则学自任熏,后练习铅笔速写,变得较为奔逸,晚年吸收华岩笔意。就任伯年的个人艺术造诣来看,花鸟画的本领比较高,若以当时画坛的情况而言,他的人物影响比较大,原因是当时画人物画家少,成就高者更少,象任伯年这样造诣,自然推至旁首。伯年早期的仕女画多较工细。此图中仕女以手支颐,眼望春柳,惆怅若失。构图虽简单,用笔却十分细致。以细笔描绘青丝盘头,淡墨写面部、手指;衣纹线条流畅,起笔多顿点,用富有装饰性的钉头鼠尾描形成有节奏的白描效果。他的人物画品格中包含的画工性,品格与文人性品格之二重性或兼容性特点,既是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过渡时期画家的一般特点,又与他的家传家风以及社会生活与艺术环境的独特性相关。难能可贵的是,即使在他仅仅是短短50多年的生命历程中,他的这种二重性或兼容性品格,本身也有一种从无机性与外在性、到有机性与内在性的转变或转化。即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转变或转化,只有能充分看到他的这种转变或转化的人,才能对他的艺术成就有充分、客观的估量与评价。
任伯年的不少写真肖像画,至今仍将作为他的那一时代历史的重要考证资料。因此对于他的人物画的画工性品格与写真性特点,在这个角度上说,更应当看作是任伯年人物画中应有的时代特征与非常宝贵的品格。这就是任伯年的人物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意义。为人率真,不修边幅,创作画时年近三十岁,画多而名声渐大,但其身心深受鸦片之害,损伤元气,这也是他过早去世的原因之一,享年仅五十七岁。
发布于:北京市杭州股票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