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这句诗,让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这两个东晋豪门,永远定格在中国人的历史记忆里。
在东晋的百年历史中,这两大家族不仅权倾朝野,还引领着文化风尚。
他们出了20多位宰相、50多位三公九卿,掌握国家军政大权近300年。
在当时,面对这两个豪门,连皇帝也要让他们三分,形成了一种“士族与皇权共治”的特殊政治格局。
01.王与马,共天下
展开剩余85%公元307年,中国北方陷入混乱。
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导致西晋王朝崩溃,北方大乱。这时,琅琊王氏的代表人物王导,做出了一个影响历史走向的决定。
他建议琅琊王司马睿渡过长江,进驻建康(今南京)。
这一决定,开启了东晋王朝的历史篇章。司马睿成为晋元帝,而王导则成了东晋的第一代权臣。
当时流传着一句话:“王与马,共天下”,形象地揭示了王氏家族,与司马氏皇族并立的特殊局面。
王导的成功,不仅在于他辅助司马睿建立东晋,更在于他高超的政治手腕。
面对司马睿初到建康时“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的困境,王导巧妙策划了一系列活动。
他让司马睿乘坐肩舆,具威仪,而王导和他的从兄王敦等名胜皆骑随从,这种展示实力的行列效果显著,使“百姓归心”。
王导深知,要稳定东晋政权,必须赢得南方士族的支持。
他主动结交顾荣、贺循等江南名士,通过这些当地领袖人物来收服人心。
这一策略立竿见影,“吴地之人望风顺附”,为东晋政权打下了坚实基础。
除了政治手腕,王导还重视文化教育。在当时战争不断的背景下,他上书强调“风化之本在于正人伦,人伦之正存乎设庠序”。
他建议通过建立学校来教化礼仪道德,巩固君臣父子纲常,最终达成司马睿的“中兴”之业。
02.淝水之战
如果说王氏家族是东晋的开创者,那么谢氏家族则是东晋的拯救者。
陈郡谢氏的代表人物谢安,以其从容不迫的风度和卓越的政治才能,在东晋最危急的时刻挽救了王朝。
公元383年,前秦统治者苻坚统一北方后,率90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攻灭东晋。
东晋朝野震动,人心惶惶。在这样的危急关头,谢安临危不惧,担当起抵抗前秦的重任。
谢安派遣族侄谢玄等人,统领8万精锐的北府军迎战。
双方兵力悬殊,但谢安镇定自若,巧妙部署,最终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前秦大军。
这场胜利,不仅保住了东晋的半壁江山,也使得前秦政权土崩瓦解。
当时的百姓纷纷传言:“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可见谢安声望之高。
淝水之战的胜利,让谢氏家族的声望达到顶峰。谢安乘胜追击,将东晋的领土扩大了一倍。
但功高震主,谢安的成功,也引起了皇帝的猜忌和其他士族的排挤。
与王导一样,谢安最终选择辞官罢相,外出躲避。
谢安的风度,成为东晋士人效仿的榜样。
他隐居东山时放情山水,出仕后“围棋赌墅”的淡定,成为“朝隐文化”的完美诠释。
这种将出世与入世完美结合的生活方式,被后世士大夫视为理想人格的象征。
03.衰落之路
盛极必衰,王谢两大家族也不例外。
他们的衰落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内外因素交织的结果。
家族内部的权力争斗,是衰落的重要原因。
王氏家族的王敦,在掌握军权后滋生野心,于永昌元年(322年)举兵反叛朝廷。
虽然王导选择站在晋明帝一边,最终平定了叛乱,但这一事件使得皇室开始警惕士族权力,有意让各门阀互相牵制。
东晋末期,门阀与皇族的内讧给了寒门崛起的机会。
孙恩之乱爆发后,刘牢之、刘裕等相对寒门的军人借机抬头。
到桓玄篡位时,刘裕利用自身威望,率领北府兵旧部起义,最终掌握大权,篡晋建宋。
刘裕上台后,出于集权需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杀尽皇室、打压士族,使得魏晋以来的士族受到惨烈打击。
随后的宋孝武帝刘骏,进一步推行“寒人掌机要”的政策,士族担任的尚书令、尚书仆射只剩下在公文上签名的权力。
致命的打击,来自梁代的侯景之乱。侯景在投降南梁后又发动叛乱,攻入建康,将王谢为首的世家大族屠杀殆尽。
史书记载:“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故江东有《百谱》;至是,在都者覆灭略尽。”
士族自身的封闭性,也是衰落的重要原因。
为巩固特权地位,东晋世族严格实施“身份内婚制”。王谢两大家族联姻达27次,形成了封闭的婚姻圈。
这种近亲通婚,带来了“遗传萎缩”等严重后果,导致家族成员人口质量下降,出现“既无高官,又无俊秀”的现象。
看来,即使是世家豪门,也逃不过“富不过三代”的诅咒。
发布于:江西省杭州股票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