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1017—1073) 北宋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因其筑书堂于庐山莲花峰下小溪旁,仿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后人又称濂溪先生。曾官郴州郴县令、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国子博士、通判虔州、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等。依据《易传》、《中庸》和唐韩愈《原道》,接受道教、佛教的某些思想,把陈抟《无极图》改变为论证世界本体及其形成发展的《太极图》,建立了以孔、孟正统思想为主的哲学理论体系。其提出的太极、理、气、性、命等一系列哲学范畴,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他本人成为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太极图说》中提出其宇宙生成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两仪)五(五行)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无极而太极”(朱熹注为“无形而有理”)是宇宙虚无的精神本体,为“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的“神”。认为人得二五之秀气,为万物中最灵者。但心、性受感外物而有善恶,主张通过“立诚”、“主静”而达到人类的最高准则“人极”(即诚)。“诚”是周敦颐道德哲学的中心观念。“诚”作为道德观念,原指凡事须做得心安理得,不能自欺欺人。周敦颐把“诚”作为本体,与天等同起来。提出“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通书·诚上》)。认为“圣人”与天地合德,是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教化者,而其根本的是“诚”。又说:“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通书·诚下》)这种“诚”,是构成仁、义、礼、智、信等“五常之本”,是孝、悌、忠、顺等“百行之源”。它静时无形,而在运动中则完备地表现出来,达到道德最高的境界。美学思想上,承继佛道思想与韩愈文道合一的美学观,明确提出“文所以载道”的主张,认为“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爱则传焉”(《通书·文辞》)。把美看作是“文辞”与“道德”结合的产物。要求文艺为表现道德服务,“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同上)。文辞的艺术美,只有成为表现“道”的附庸和工具,才有感染力。其思想对程颢、程颐的“静观”和“作文害道”的美学思想形成有重要影响。有《通书》、《太极图说》。后人编有《周子全书》。
陈襄(1017—1080) 北宋学者。字述古,学者称古灵先生。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与同乡陈烈、郑穆、周希孟为友,被称为闽中四先生。曾任仙居县令、开封府推官、三司副使、知制诰。兴办地方学宫,授徒讲学。精吏事。知常州时,曾浚通河渠以利民田。曾反对王安石“青苗法”。提倡“学校之设,非以教人为词章取利禄而已。当致学者首明周官三物之要,使有以自得于心,而形于事业,然后可以言仕”(《杭州劝学文》)。哲学上以“诚”为最高范畴。认为“诚至于高明,博厚而不息也,然后能定。明至于广大,精微而不惑也,然后能应”(《上殿札子》)。“行身于大方之涂,养心于至义之源,游泳乎诗书之和,沈潜乎易、春秋之微,博之以文艺,约之以礼法,而归之于诚”(《送管师常序》)。“诚”是立身行事的根本,也是“博厚”、“精微”的宇宙本体。提出“诚心以尽物”(《送章衡序》),认为人存有“诚心”便可以认识一切。在义利问题上,主张“不先利而后义”,“君子之所贵乎身者道焉而已,不苟利,不苟进,不苟得,惟义而止”(《答元屯田》)。为北宋理学的先驱者之一,当时在福建一带颇有影响。有《易义》、《中庸义》、《古灵先生文集》等。
司马光(1019—1086) 北宋史学家、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南宋朱熹曾将他与邵雍、周敦颐、二程及张载列为北宋“六先生”。曾任翰林院学士、御史中丞。哲宗时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拜相,主持国政。尽罢王安石新法,为旧党首领。曾奉钦命设局编纂《资治通鉴》,历时十九年。崇奉西汉扬雄,对《法言》、《太玄》钻研达三十余年。主张以人格化的“天”为宇宙的最高主宰,“天者万物之父也”,“违天之命者,天得而刑之;顺天之命者,天得而赏之”。又说:“贵贱贫富,天之分也”,故“僭天之分,必有天灾,失人之分,必有人殃”(《司马文正公集》卷七十四)。认识论上宣扬“遗物离人,精思超诣”的直觉,解释《大学》格物致知的“格”为“扞”、为“御”,认为只有扞御外物,才能“无所不照,无所不通”,“知至道”。认为最高智慧仅存于圣人“神心”之中。人性问题上持性善恶混说。把天命和人性联系在一起,强调性由天预先安排而不可改变,“成不可更,性也”,“性,天命也”(《太玄注·玄衡》)。成为汉代以来传统神学天命论的继承者。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吕希哲(1036—约1114) 北宋学者。字原明。汴京(今河南开封)人。以荫入官,知怀州,为光禄少卿,直秘阁。学者称荥阳先生。与程颐同学于胡瑗,后师事程颐。为学主静,“衣食不给,有至绝粮数日者,处之晏然,静坐一室,家事一切不问”(《宋元学案·荥阳学案》)。宣传先天气禀说,重视人的“气象”,说:“气象者,辞令容止,轻重疾徐,足以见之矣。不唯君子小人于此分焉,亦贵贱寿夭之所由定也。”(《吕氏杂志》)强调封建伦常为永恒真理,“圣人重先后之序,如天之四时,分毫顷刻,皆有次第,物理自然,不可易也”(《宋元学案·荥阳学案》)。生平喜读《周易》,曾遍考古今诸儒之说。后人编有《吕氏杂志》、《荥阳公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杭州股票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